台北 | 講座心得 | 藝文活動資訊分析 | 百歲誕辰 | 張愛玲 : 臺港連線對談,傾城如何相戀?認清自己的土地及文化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在張愛玲的作品裡,

認清自己的土地及文化,

就在這裡


作者: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張愛玲_台港連線對談_首頁圖_這裡創見.png




|百歲誕辰

..................................................

張愛玲: 臺港連線對談 |
...................................................
 Date ⟴  2020.10.18

『慕哲咖啡


#2020.10#HerelessegoHearmoreSOUL
#這裡創見HerehearR#台北#Taipei
#藝文活動資訊分析#講座
#張愛玲#Eileen Chang
#港連線對談#100歲#百歲誕辰
#Artactivity




沉澱了許久緊張的心情,決定還是要記錄,

畢竟寫張愛玲,

可能會接到很多粉絲的挑戰。

而我本身也並非全部作品都讀過,

對她個人生平甚至沒多加研究。

只是純粹的喜歡,品嘗幾個作品,

酸澀出一點點人情世故。

以及事故。

 

一場對談,談論張愛玲的作品及生平,

也從對談當中,引申出一些個人觀點,

並非完全是教授提及的內容,

不熟張愛玲的人,也可以安心服用。

 

目錄

香港 ‧ 臺灣
跨文化的衝突
張氏金句
張愛玲的臺灣輕旅行
QA



 

香港 ‧ 臺灣


臺灣文學館_香港文學年華特展_這裡創見.jpg
臺灣文學館1月份的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香港有一個重要的特質。

非驢非馬,非東非西。

又東又西。

想學別國的文化,自以為學到手之後,

可以融入自己的文化,卻鬧了個四不像。

香港被英國殖民長達百年,

仍然只剩少許的英式味道。

 

是不是很像台灣?

想複製歐美風格、借鏡日本文化、追上韓國潮流,

卻都難以真正實現。

因為喜歡別人的文化到變成自己的身體記憶,

路途遙遠且容易被生活沖淡,

所以始終沒有一個特色非常鮮明的融入。

像是外皮是日式的建築,

內部裝潢還是平常習慣的中式空間;

豪華氣派的洋房內,生活風格並不洋派;

身穿最流行的韓款,卻沒有那份愛國情操。

 

跨文化的結合,流於表面。

認清自己的土地及文化,

才是當務之急。




跨文化的衝突

對談期間這兩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臺灣文學館_香港文學年華特展_這裡創見.jpg
臺灣文學館_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英國在香港殖民時,

為了要彰顯我們與你們的高尚距離,

是比維多利亞那種禁慾更壓抑的,

所以英國教授在新婚之夜非常興奮,

而在當時的妻子也是受英國維多利亞教育長大的,

並不清楚新婚之夜要做什麼的,

當這位英國教授想要發生性行為時她是害怕的,

於是穿著蕾絲跑出去,跑到男生宿舍求救,

男生宿舍看到一個小女孩穿著蕾絲,

起了保護之心,於是英國教授被大罵禽獸。

 

不知怎地,覺得這段很有趣。

有趣的點是身處現代的我們,

很難想像當時的情況發生在眼前,

究竟會是什麼畫面。

應該會不小心:「噗哧」笑出來吧。

而且印象中歐美文化,滿open的,

怎麼會有這種情節,

還是說以前封閉太久,

現在只是將封印住的慾望更表露無遺。

 

另一個是,

從古典戲劇到現在,凡是想要表達性行為畫面,

大部分時候是用花來表達。

:「雨打在花朵上面,而花上下來回擺動。」

然後腦筋開始回想曾經看過的戲劇,

哪些畫面是有這個潛藏意涵的,

意外地想不起任何一部電影。

但不管動作還是聲音,都有驚人的相似。




張氏金句


臺灣文學館_香港文學年華特展_這裡創見.jpg
臺灣文學館_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早期張愛玲的作品是有很多金句的,

晚年作品,則是捨棄了這些。

 

網路上流傳很多看起來很美,

聲稱是張愛玲的金句,

但如果那個看起來的感覺是溫暖的,

那絕對不是張愛玲。

 

雖然沒有完整讀過整套,

但對於張悲傷的描寫也略知一二,

可說是幾乎沒看過溫暖成分。

就像以下這幾句:

 

「與其在隊伍內做一個沒有面目的女人,

在外流落好像會好一點。」

異鄉記內的坦承

「尿桶就在米缸旁邊,覺得自己尿尿很大聲。」

 

奉勸網友們千萬不要被騙了。

 

有次搭公車在外想上廁所,路邊有個公共廁所,

那個廁所是沒有門的,只有門簾,

而門簾的的疏密程度就只有幾片流蘇,

就像女生的瀏海一樣,而剛好生理期又來,

她描述那個窘迫,

一手拉著衣服、另一手要拿著生理用品,

車上一群人看著妳要多久的那個描述,

是很真實的。

 

讀張愛玲作品的讀者,

絕對想像不到晚年她會將性、

將生活記的這麼寫實。



臺灣文學館_香港文學年華特展_這裡創見.jpg


張愛玲的臺灣輕旅行

1961年到台北。

那時的台北還是一個小碼頭,不是今天的台北城。

所以是沒那麼有印象的,比起台北她更喜歡花蓮。

王禎和筆下的花蓮。

 

王禎和是張愛玲的花蓮嚮導。

帶她在花蓮坐公車,看到山地人的黥面,

張愛玲對原住民文化非常感興趣,

阿美族豐年祭上,也看的挺認真,

這些都是王後來的回憶(文長)

在花蓮停留短短幾天就回到香港那個傷心地。

 

其中一段印象深的,是張愛玲對花蓮姑娘的描述,

「有個長髮女郎站在亮藍的水裡俯身操作,

一件橙黃桔綠的連衫裙捲到大腿上。」

 

很厲害,真的是很厲害。

幾個顏色交疊就能點綴出一個畫面。

對比社群媒體上發不完的網美照片,

張只需短短幾個字的想像,

就能永遠流傳。

 

想到自己有好幾年沒去花蓮旅行,

不曉得還能不能看見上面那簡短一句,

橙黃桔綠勾勒出的畫面。

 

 

 

QA

構思作品的方法

作家所能寫的,不寫那些政治正確。

寫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不會重複的,

如果會,那就是這個人是有限的,

對他來說,她就是對生活是認真的,

所以寫是不會重複的。


一生當中的兩個小時,

但是從這兩個小時當中,可以反映這個人的一生。

張愛玲很擅長這種類型,

但其實不要去歸類作者是什麼主義,

因為理論是研究這個作者發展出來的。

 

第一次讀張愛玲,推薦哪一本書

從早期的作品開始,

如果第一次就讀《小團圓》

會不太了解張愛玲成名的原因。

 

 

 

寫到這,希望不認識張愛玲的你,

開始想認識。

也希望沒有壞了你/妳心中的張愛玲。


影片來源:BBC中文網(繁體) 

以上要點僅自行觀察及蒐集分享,
不代表任何立場。

相關連結:

∥…→ 張愛玲維基百科


圖文來源: 這裡創見藝文Here hearR art

我之於靈魂 - 虹藏不見
我之於靈魂 - 虹藏不見


系列文章:





留言

__熱門__||Most vie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