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展覽 | 藝文活動資訊分析 | Winsing Art Place文心藝所 | Miriam Cahn 米里亞姆 · 卡恩個展—LEIB/BODY,從藝術發聲女性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
目錄
米里亞姆 · 卡恩與她繪畫的起點
作品介紹
從藝術發聲的女性議題
認同自己開始
線條與顏色
後記
█▒ 米里亞姆 · 卡恩與她繪畫的起點
Miriam Cahn and her initiative of painting
畢生致力爭取性別平權的米里亞姆 · 卡恩,
出生於1949年瑞士巴塞爾的猶太移民家庭中,
1976年開始她的藝術生涯,
從牆面壁畫到現在仍持續創作的油畫作品。
適逢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潮,
卡恩的創作帶有較激進的筆觸、濃烈的色彩,
像是在反抗當時世界的種種不滿,甚至是迫害。
filehen müssen / 280x170cm / 油畫 |
現今的社會,雖性別差異已漸漸消失,
但男女平權在許多地方仍無落實,
像是高峰會議、國家領袖會議等大型場合,
小至公司主管,男女比例有著非常大的懸殊,
米里亞姆 · 卡恩以作品中的人弭平男女形象,
探討性別如何影響權力。
█▒ 作品介紹
Introduction of her artworks
unklar / 78x54cm / 紙上顏料 |
本次文心藝所展出卡恩創作初期的
黑白繪畫、原子彈系列、房屋系列、
難民議題以及最為人所知的身體、人像系列。
雖是不同系列的作品,
但每張畫都給人快要爆發出來的力量。
像是上圖,
從頭頂稀疏的黑髮往下看到額頭、鼻尖,
乍看是男人的外表,
可再往下看到鮮紅欲滴的嘴唇,
又彷彿是較中性的女人。
而頭頂如此靠近紙張邊緣,
隱約透露出想與性別刻板印象對抗的力量。
hausbau(sakralbau) / 180.5x195cm / 油畫 |
房屋系列的作品,藝術家的意思是:
「代表女性主義的聖殿,
也與無家可歸的難民議題有關。」
身在台灣的我們,
難以了解國外因戰爭流離失所的情況,
所以腦中的第一個想法,並非難民議題,
而是「性別框架」。
一幢飄浮在空中的透明屋子,
就像心裡沒有底,不知該如何是好,
因為外頭的世界,
不承認女性也能做到男性做得到的事情,
然後心理原本的自我認同變得薄弱,
漸漸封閉自己。
而能打破這道「框架」的,
唯有先承認裏頭的自己,才能走出這個框。
█▒ 從藝術發聲的女性議題
Speaking women's issues from art
【SDGs國際論壇】女性如何突破性別刻板的框架 :
這次的展覽,主要訴說性別的不平等待遇,
1989年美國紐約的Guerrilla Girls游擊隊女孩,
製作了一張海報:
<是不是女性只有脫光了才能進入大都會博物館>
抗議在現代美術館中,
不到5%的女性藝術家,
而在這些美術館中,
有85%的裸露藝術品是女性。
這是長期以來存在於多數國家的問題,
雖法條已修正讓女性也能參與,
但只是表面上的行為,並非真正落實,
因為男女比不均,
許多時候女性仍是相對弱勢的一方,
所以每個國家都會有些婦女團體,
權力自己捍衛。
卡恩也不例外,除了是藝術家,
也是華沙和平會議上的婦女組織代表,
她透過作品讓大家知道,
藝術不是只能陶冶身心、娛樂、愉悅的效果,
還能傳達自己認同的理念。
尤以人像系列作品最為明顯,
畫中的黑白線條宛如X光效果,
可以穿過表層直達最真實的心聲。
█▒ 認同自己開始
Identify yourself
因為疫情的關係,現在無法上街遊行,
但每一次看到遊行的新聞心裡總是有個疑問,
為何要透過幾千人聚集的方式尋求被認可,
難道他們不認同「自己」?
就像我們很常聽到
「先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這類語錄,
如果他們有認同自己,
瞭解「我的存在」這件事,
還會上街頭要別人去認可他們嗎;
如果他們沒有認同自己,
透過遊行就能得到不支持者的轉變嗎?
以上幾個問題,不同身分會有不同答案。
我推薦蔡璧名老師的書
<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
看完之後會對「我的存在」有新的認識,
也會對社會議題有不同的切入觀點,
可以以更宏觀的角度,審視事件的前因後果。
█▒ 線條與顏色
Lines and colors
o.t., detail / 190x133cm / 粉筆 |
o.t., detail / 190x133cm / 粉筆 |
這次特別想聊聊這兩幅作品,
以赤裸之身看著觀眾,
揭示人體構造與權力的直接關係,
但主要不是在神秘地帶的形狀,
而是臉部表情的「線條」。
上面兩張圖的臉部只有眼睛、甚至鼻子,
這樣的表情有什麼好探討的?
前面有提到,卡恩是婦女組織的代表,
時常關注性別議題,
一個長久在爭取更多女權的人,
應看過許多無可奈何的情況,
她深知憤怒、嫉妒這些情緒都於事無補,
所以刻意淡化情緒的著墨,
只讓生理構造去表達權力的傾斜。
但不是刻意淡化,就沒有情緒流露,
黑色背景彷彿正一步步吞噬白色肉身,
無奈又可悲的力量,充斥整張畫面。
█▒ 後記
Postscript
整個展覽空間不大,作品想表達的意念卻很強烈,
但有個地方疑問很多,
為何藝術家總是喜歡探討人體與世界的關係,
而企劃又總是把這東西寫得不明不白,
讓人完全看不懂。
第一眼看到藝術品是什麼感覺,就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要用很多不具體的形容詞去包裝作品,
就為了讓它看起來更高尚、價格更好嗎?
完全無法理解。
例如:
「夢境般的色調描繪在抽象環境中逃跑」、
「用畫筆塗抹出暴力、恐懼的視覺詞彙」。
請問夢境般的色調是什麼顏色?
暴力、恐懼的視覺就好,視覺詞彙是什麼概念?
完全無法理解。
【Info】
米里亞姆.卡恩個展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