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展覽 | 藝文活動資訊分析 | 德群畫廊 | 烽火少年楊英風,成就偉大的<豐年>時期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
目錄
<豐年>楊英風
時代背景對楊英風藝術創作的影響
作品介紹
開幕說明會的問題
█▒ <豐年>楊英風
<Agri Harvest> YuyuYang
楊英風出生於1926年的宜蘭縣,
8歲學畫畫時就展露藝術方面的才華,
15歲隨父母到中國的日本學校,
精進繪畫與雕塑,
20歲時利用暑假,
到雲岡石窟遊玩,驚訝於佛像雕刻的雄偉。
從這時候開始,
楊英風便對「魏晉」、「佛像」產生極大興趣,
也開始學習「太極拳」。
1947年回到台灣後,
隔年隨即考上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不過好景不常,
讀書的第二年便發生了國共內戰(1949-1975),
與父母及弟弟失去音訊近26年。
長年戰爭下來,
經濟開始出現問題,於是學校沒讀完,
便帶著一身才華到<豐年>雜誌社擔任美術編輯,
期間創作了大量版畫、速寫、插畫,
記述台灣早期的風土民情,
<豐年>之後,楊的作品逐漸在各大比賽中嶄露頭角。
雖然主題取為<烽火少年>,
但展場走完一圈,
卻是對<豐年>時期11年間的作品印象最深刻,
所以此篇會著重分享農業風格的作品。
█▒ 時代背景對楊英風藝術創作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the Background on YuyuYang's Artistic Creation
二次世界大戰後,
因戰爭而產生的抽象畫面與新式版印技法,
美國版畫(American Printmaking),
成為在臺灣流行的藝術形式。
楊英風作品的表現形式,也受到此影響。
1953年楊英風以<驟雨>雕塑作品得到第一個美術獎項,
1956、1957年則參加「聖保羅國際雙年展」。
幾乎可以說是從<豐年>時期開始,
楊英風的藝術表現有了鑑往知來的轉折,
重新思考過去的所見所聞,
以及國際間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他的影響,
將期內化後揮灑在他的作品之中。
除了抽象的畫面,
也包含前面提到的「佛像」、「太極拳」,
都可以在豐年的作品中看到類似的意象。
█▒ 作品介紹
Introduction of his artworks
神農氏The Divine Farmer / 49x37.5 / 木刻版畫 |
在臺南美術館參觀<不均的平面>展覽時,
就有看過楊英風的<神農氏>版畫,
這次在<烽火少年>展覽又再次看到,
想必這幅神農氏對後人(美術館企劃)來說,
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神農氏>對農業來說非常重要,
因為祂發明醫療與農耕。
楊英風一定也知道這段故事,
在<豐年>的那幾年,
想必是因國共內戰看慣了許多人受傷與鬧飢荒,
所以才繪製這幅作品吧!
人物周圍黑色的輪廓線,帶有一點沉重的氣息;
畫面四邊的紅底黑字,則是為了怕憤怒太明顯,
會被秘密抓走,而故意加上去稀釋不滿的。
以身為藥王的<神農氏>,
來傳達對百姓們的醫療與飲食關心,
楊英風非常有同理心,
也難怪身後還能持續偉大。
無意 / 34.5x50x17 / 銅 |
無意局部 / 34.5x50x17cm / 銅 |
看了身為神的<神農氏>、
搭配<豐年>主題的農作物、
現在來看農人最大的夥伴 - <水牛>
微微抬起的左腳,彷彿優雅的向前移動,
壯碩的身側,像是百戰不撓的刻痕,
象徵「稻」功彪炳,
而頭上精緻細膩的鳥兒、尾部的蚊蟲,
讓<水牛>英勇間帶有可愛。
與人類一同下田工作的水牛,
並不會因為豐收就放幾天榮譽假,
還是得繼續出操,直到榨乾最後一點精力,
就算老了生病了,
仍然想著去熟悉的那塊田踩幾步路,韌性十足。
我們人卻不是這樣,
時常半途而廢、無法對熱衷的事情堅持太久,
覺得沒有利益可圖就想換。
叫做<無意>的水牛是在說站在牠身上的鳥兒,
動物之間和諧依賴的景象,
又何嘗不是說明淺移默化之間,
教導人類的「勤奮」。
驟雨Shower / 51x31x20cm / 銅 |
驟雨Shower / 51x31x20cm / 銅 |
<驟雨>是楊英風在台陽美術展的得獎作品,
一位站在泥土地上的農夫,
正忙著將簑衣披上肩膀的姿態。
上身結實的肌肉、粗曠的臂膀與粗糙的皮膚表面,
顯示出在烈日與風雨底下的辛勞;
赤腳的模樣展現那個年代,要穿鞋並不那麼容易;
腳板上的青筋則暴露出,
踩在泥濘地裡頭移動,
要比平常使用雙倍的力量;
褲子的造型看起來也不像現代務農人的穿法。
作品整體有個維妙維肖的地方,
是靜止的雕塑因微微舉起的右手、右傾的身體,
彷彿在它左右可以看到一氣呵成的穿蓑衣動作,
而我們剛好只看到停留在這秒的姿態。
好的藝術品都有一種特色,
不太會產生明顯的年代感,
就像鑽石的廣告標語: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驟雨>雖是1953年務農人穿蓑衣的模樣,
卻不會感覺它離我們的生活很遠,
畢竟不論在哪裡、哪個時代、
夏天冬天、本地或是進口,
都需要他們的耕種,我們才能活到今天。
很久以前在書上看到有句話:
「人類勞動的結果,並不是為了脫離自然,
而是為了重現、再塑自然。
所以製造出能在天空飛的飛機,
就是透過人類的勞動,
重現鳥在天空翱翔的自然面貌。」
藝術品也是,楊英風的銅雕重現了農人的模樣,
讓我們能夠去想像家裡的長輩,
他們有部分的人生,是這樣走過的。
也能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
是不是也記錄著什麼,讓後來的人追隨。
楊英風/金木水火土 |
金木水火土的複合水墨畫,
在這場展覽中的出現非常特別,
一般我們熟知楊英風的作品多半是雕塑,
或是較具像的繪畫,相較於楊的其他作品,
金木水火土這類型的抽象畫,較為少見。
也許是因為佛教的信仰與學習太極拳有關,
五行在他的生命中多少有點影響。
金 Five Elements-Metal / 46x52cm / 複合水墨 |
金這幅的形狀,
有大有小的點點散落在畫面各處,
就好像吃高級餐廳時,
會灑在食物上的金箔,有片狀也有點狀。
木 Five Elements-Wood / 46x52cm / 複合水墨 |
木的形倒是出乎意料,
普遍對於木的認知,
多半是年輪構造或是有迴圈的紋路。
這幅看起來比較像是樹皮,
而且白白的一點一點,是有點發霉的樹皮。
水 Five Elements-Water / 46x52cm / 複合水墨 |
水的泡沫則像是往瓶子中倒水時衝力產生的氣泡,
雖轉瞬即逝,卻有種生生不息,生命在流動的感覺。
火 Five Elements-Fire / 46x52cm / 複合水墨 |
火的形象也類似生命的概念,
在黑暗中找到縫隙,想要透出一點紅潤,
猶如即將破殼而出的新生命,
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們從哪裡來,要去何方。
土 Five Elements-Earth / 46x52cm / 複合水墨 |
土的概念就是發芽的地方,
很像我們栽種的盆花,土塊有大有小,
每一塊之間會有一點空間,
讓水可以留下也流過,
與他人一起分享生命,一起成長茁壯。
以上這些是我對這五幅藝術品的揣摩,
不全然是它原有想要傳達的概念。
藝術品會因為時代背景不同,
而有不同的解釋;
人也都不一樣,
不必太過拘泥個人解讀出來的畫中含意,
你有你的認知,任由想像去表達你的世界即可。
這五幅作品仍有個特色,
許多大小不一的點線在不同水平上,
卻不會覺得畫面傾倒向哪一邊,
各自協調,呼應五行互相牽制的平衡。
也許身處國共內戰的時代,
會對生命有更深層的體悟,
所以楊英風以基本元素 - 金木水火土,
告訴我們生命都是互相影響的,
請好好的珍惜,和諧共存。
豐收 Harvest Abundant / 32x41cm / 木刻版畫 |
豐收 Harvest Abundant / 32x41cm / 木刻版畫 |
豐收 Harvest Abundant / 32x41cm / 木刻版畫 |
<豐收>是楊英風<豐年>時期的版畫,
這個期間的創作以旁觀者身分,描繪農家百態。
從畫面中央下方裝著稻米的籃子進入這幅畫,
視線順著肩挑往右上方移動,
到達第一個農人的腿部,
再到打赤膊的上半身,再往右上移動,
低著頭拿著耙子的第二個農人,捲起衣袖幹活,
這裡看似視線中斷,
左方使用大滾筒的人卻與他在畫面中,
屬於同一層遠近,
視線又悄悄的連上。
看到這裡,則自然而然的會繼續把視線連貫,
畫面左二的人、左一的人、
最遙遠的人、肩挑兩籃的人。
整體視覺慣性非常流暢,從前側看過去,
像是一個被擠壓的S型動線,
如果從空中俯瞰,想必是一個流程完整的S型弧線吧!
可說是非常有藝術性的農業SOP呢!
畫面中的人物也有多種不同的穿衣風格,
有人打赤膊、捲起袖子、短袖T-shirt、無袖背心,
但最有特色的,
是每個人的臉都沒有被描繪,
應該是務農太辛苦了,臉色都不好看吧。
<豐收>視覺動線 |
但又感覺的到,心裡應該都是很開心的吧,
畢竟打仗的日子,經濟都不太好過,
能夠豐收多換一點薪水,應是相當高興的。
還是老話一句,農業非常重要,
請不要認為務農的就是不愛讀書、學歷低,
因為養活你的除了薪水,
還有他們日曬雨淋、焚膏繼晷的耕種。
█▒ 開幕說明會的問題
shortage about Opening
整個展覽的作品質量是有的,
唯獨當天有個缺憾。
開幕的作品導覽說明會預定從14:00開始,
結果將近16:00都還沒開始,
本來是衝著蕭瓊瑞教授的導覽而去看的展覽,
最後卻什麼也沒聽見,
不曉得是主辦單位師大美術系的問題,
還是藝術圈本來就這麼會拖時間而不自知。
【Info】
楊英風個展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