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展覽 | 藝文活動資訊分析 | 不朽的青春 | 鄉原古統 Gobara Koto「春之庭」:重拾日本風土與親族共同生活的溫情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重拾日本風土
與親族共同生活的溫情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
◥分類
◕
前陣子在北師美術館剛結束的展覽,
「不朽的青春」,
幸好結束前的最後幾天,
有幸能趕上一觀,並且細細品味,
泡上整天的時間看作品、讀手稿、聽導覽。
這次共有47位藝術家聯展(年表如下圖),
展出74件作品,
所以「不朽的青春」系列,
不曉得會分成幾集來介紹作品,
甚至是從世界的觀點出發,
這些作品有何共通之處,
也會做個解析與評論。
年表1 |
年表2 |
年表3 |
有一些人、畫對這個網誌來說意義重大,
是使我們決定要分享藝術的關鍵,
他是「臺展三少年」的啟蒙老師
(林玉山、陳進、郭雪湖),
今天首先介紹他的作品,
1887年出生在日本的鄉原古統(年表2左側)。
目錄
聊聊鄉原古統與作品
重拾日本風土與親族共同生活的溫情
潛藏心底20年的思鄉之情
█▒ 聊聊鄉原古統與作品
Gobara Koto's masterpieces
<春之庭 Garden of Spring> 彩墨、紙170x93cm(x2) |
<夏之庭 Garden of Summer> 彩墨、紙170x93cm(x2) |
1927年鄉原第一次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
「東洋畫」的評審,
東洋畫在今天有另一個比較廣為人知的名字,
叫做「膠彩畫」,
可以結合不同媒材,
在紙、絹、麻或木板上表現出許多可能。
直到1935年,
鄉原共擔任9次的東洋畫評審(當時稱為審查員),
是日治時期臺灣重要的美術教育家,
奠定了臺灣東洋畫的基礎。
展覽期間,身為評審的鄉原也發表作品,
引領臺灣新一代的藝術家走過萌芽階段,
無形中影響後續的臺灣美學。
1936年50歲從台灣辭去教學、美術行政工作,
回到家鄉日本,很快便開始屏風的繪製。
這兩曲屏風用色與過去的鄉原風格著實不同,
1927年第一回臺展時提出的三聯幅花鳥畫,
用色飽滿豔麗,
對比<春之庭>、<夏之庭>
徜徉山水、縱情花海的清秀淡雅,差異極大。
彷彿能從畫面中呼吸到春天、
夏天中不同的花朵香氣,
雖然沒有看見蜜蜂飛舞,
也好像能隱約聽見嗡嗡嗡的聲音圍繞在耳邊。
就好像那首兒歌,
「春神來了,怎知道。梅花、黃鶯報到。」
█▒ 重拾日本風土與親族共同生活的溫情
Dear Japan, I am back.
1917年30歲的鄉原古統來到臺灣,
直到1936年才回到日本。
跨海來臺19年,
思鄉情緒想必非常濃厚,
雖然當時正值日本殖民臺灣時期,
但與家的感覺終究不一樣。
回到熟悉的土地與親人敘舊,
述說在台灣的經歷,
心情定是五味雜陳、笑中有淚。
能夠回到日本以畫作重拾熟悉的風土,
與親族間共同生活的溫情,
也許是戰爭期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的畫作也影響了許多人,
包含這次也有在「不朽的青春」展出的畫家,
「陳進」、「郭雪湖」。
尤其郭雪湖,是我們書寫藝術的開始。
與郭雪湖的師徒情誼就像父子一樣親密,
影響郭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啟蒙導師。
鄉原曾告誡郭雪湖:
「畫是人格的表現,即品氣,
好畫沒有品氣也不成,
技巧上的問題較容易達到,
但品氣和雅氣,
卻是沒有人格修養無法表現出來的。」
與同時期的鹽月桃甫不同,
前者強調內心的昇華,
後者著重畫面的構思。
█▒ 潛藏心底19年的思鄉之情
Nostalgia buried in heart deeply for 19 years
瞭解這兩幅作品之前,
我對作品的期待是,<秋之庭>、<冬之庭>呢?
在展場裡四處尋找,怎麼只有春跟夏,
是不是只想留住色彩繽紛的季節,
腦中不住的猜想。
看完他的故事背景之後,
才覺得,春夏的顏色,
便已足夠表達回到家鄉興奮的心境。
到海外工作將近20年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並不了解,
但是以臺灣的北漂族群來說,
這種心情多少能體會。
租房子會遇到奇怪的房東、
工作會碰到不喜歡的主管、同事,
每當這些事情發生時,
只能去大吃一頓犒賞自己,
然後打電話回家抱怨,
又要怕說了家人會擔心,
最後乾脆悶在心裡。
第二次再看著<春之庭>、<夏之庭>竟有點悲從中來,
宛如能體會到,
這些顏色是用離鄉背井將近20年的汗水所換得的,
是迫不及待想說:
「日本,我回家了!」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