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 講座心得 | 藝文活動資訊分析 | 國立臺灣文學館 |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 什麼是臺灣漢詩與文學調酒的相遇?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臺灣漢詩
與文學調酒的相遇
@這裡創見藝文 Here hearR art
◔
歷史上喝酒寫詩最猖狂不得不提這個人 – 李白。
但這次的主題不是耳熟能詳的唐詩,
而是你我可能較少聽過的「臺灣漢詩。」
臺灣島嶼400年,
其中也不乏有一些能夠表達本土文化的作品,
今天一起來發現,
文學界內稀有的漢詩領域如何跨界創造自己的路。
參與活動前,先想想,你是哪一種身分?
官方推薦適合參加的人有:
對戰後臺灣漢詩發展感興趣的人
好奇詩歌與調酒如何激盪火花的人
有故事但需要酒的人
想在入睡之前,品嘗一首詩歌的人
恰巧,我還滿愛睡覺。
想在入睡之前,品嘗一首詩歌,
周末的夜晚,沒有暴飲,僅有細啜恬淡。
◕
◥分類
目錄
文學調酒工作坊-臺灣漢詩與文學調酒的相遇
為什麼要有這場活動
對漢詩陌生的我們,為何還要參加這活動?
█▒ 文學調酒工作坊—臺灣漢詩與文學調酒的相遇
It is serendipity that led cocktails to meet literature
2020年底某個晚上,台南老爺酒店酒吧內,
正舉辦系列第3場活動,
「餐桌上的文學」
文學調酒工作坊 - 臺灣漢詩與文學調酒的相遇。
講師徐淑賢博士,
將漢詩以家喻戶曉的卡通航海王比喻,
立刻引起現場聽眾的興趣,
但我對漢詩的印象被酒精淡去了大半,
只隱隱約約記得,
老師分享的漢詩裡面,
鄭成功aka騎鯨少年、施琅兒子施世綸,
就是小時候看施公奇案電視劇裡的施公,
對那段漢詩故事有興趣的可以看這邊。
█▒ 為什麼要有這場活動?
What is this for?
國立臺灣文學館的子品牌,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
為將文學更貼近大眾,
每年絞盡腦汁尋找讓大眾對文學有共鳴的方式。
酒,是最能吸引目光的飲品,
說起酒,會讓人馬上聯想到台啤:
「有青,才敢大聲!」
「朋友啊,順啦!」
這是很立即反應的台味。
相較於文學館這次推出的新產品:「樂園漫步」
為主題的啜飲共享組,
概念取自臺文館的重要藏品,
將文學載體以啤酒呈現,
並委由英式啤酒製造商「蔡氏釀酒」,
製造兩款名為「細水」與「鯨波」啤酒,
以及「好玻GOODGLASS」手工製造,
名為「澄秋」及「沐月」,
兩款雙層玻璃杯合作開發帶出文學新風貌。
文人雅士喝啤酒不再只是杜觴情懷,
喝酒也能像茶道一樣,是品嘗也是意境。
「入座前,請先抽一支籤。」
服務人員這樣說。
有點疑惑要做什麼,但還是攪拌,抽出!
第一籤細水
逆潮天候氣相磨,激起雷轟撾抝波。
大竅千年容細水,何須長發不平歌。
天氣與潮汐彼此牽引感應,激起強大的波浪,
發出陣陣的雷鳴聲。
海浪衝擊岩石所造成的巨大孔隙,
反而成為容納細水的地方,人
如果能像海洋廣納能容,
又何必時常發出不停的慨嘆呢?
原來是透過抽籤分配位置呀!
總共有兩組籤詩,分為細水與鯨波,
抽到同一組詩的人能會分配到相同區域位置,
這小小活動令人驚喜,
就像聯誼抽鑰匙一樣,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抽籤,
盼望手裡抽出那隻命運的籤,
會帶領你走向不用美好的明天。
周定山<海鳴>
龍噓大竅動山河,晝夜溯音起嘯歌。
疑是漁陽撾(ㄓㄨㄚ)抝(ㄠˇ)吼,如驅萬騎蹴鯨波。
海浪如同龍噓氣所成的雲一般,
在巨大的孔隙中翱滾,
使山河為之震動。
日夜發出聲響,就如同詩人嘯歌吟詠一般,
讓人傷懷。
又讓人懷疑這是戰鼓發出的憤怒聲響,
就如同上萬騎兵踏浪而來,壯麗非凡。
周定山<海鳴>的詳細介紹,臺灣文學物語。
整場活動享用了2瓶啤酒以及2杯特調酒,
主題環繞著,周定山<海鳴>
文學啤酒是既有的商品販售,特調酒也讓人驚艷!
轉念又想漢詩的抽象,調酒師在接到這樣的任務,
該如何表現出詩要表達的意境呢?
從菜單順序及介紹文字,可以看出調酒師的想像。
鯨波-文學啤酒 Surfing Whale Literary Beer
鯨波特調1 Surfing Whale Special Tone 1
鯨波特調2 Surfing Whale Special Tone 2
細水-文學啤酒 Trickling Spring Literary Beer
漢詩故事開始,讓人聯想到大海,
調酒呈現地中海風情藍暮色調,
伏特加與些許鯨波的啤酒混合後香甜豐富,
有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而故事結尾,風景蕭瑟,恬淡心境,
以琴酒混搭大比例細水啤酒,
咬一口醃漬小洋蔥,
大人的苦微微從舌尖滲出來,
而今識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 對漢詩陌生的我們 為何還要參加這活動?
Why should we join them even with no clue?
餐桌上的文學活動背後,
是將本土文學浮出水面讓更多人認識,
我們對這片土地文學作品,
可能比有豐富歷史性的國家,
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了解的還要少,
但這不是你的錯,是講起臺灣歷史,
大多數人沒有興趣、聽到的也少。
不過飄泊不定的戰亂間,
我們還是發展出了記錄當代背景的方式,
只是不知什麼原因,漢詩並沒有廣為流傳。
所以才會需要更多場次、找到更多人,
來進行本土文化認識,然後再擴散小眾的數量。
餐桌的當下,酒及餐點是傳遞漢詩文化的媒介,
我們藉由咀嚼、消化部分的歷史脈絡,
一步步拾回自己的文化。
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Comment...